南山市底確發生了特別的事情。說來很蹊蹺:事情起因竟是一塊石頭。一位風華正茂的年輕姑娘,意外死亡,一塊南山石竟然把她救活,簡直就是今日的「天方夜譚」嘛。南山人對這神奇的南山石早有傳說,因為科學無法解釋一塊石頭怎麼能叫人起死回生,所以一直秘而不宣。可是這件事被本市社會科學院的江薇研究員在互聯網上發表了,在官方的《社會調查》發表了。「到目前為止,人類的智慧創造了高度文明,科學取代愚昧,認知在改變觀念,而觀念在改變世界。‘生命再生’這一事件,目前或者一百年後,也許還不會被人們接受。但是,‘生命再生’正在改變人類傳統觀念,那就是人類將對生命現象有一個嶄新的詮釋!」令人費解的是,江薇的論文引起強烈的共鳴和反響,在江薇的「博客」——《學習園地》裡,參與討論的人非常多,而討論的題目竟是「認知的力量」。費解的是芸芸眾生,他們不知道「認知的力量」是什麼,又何以與南山的石頭和高樓事故扯在一起?他們想,「認知力量」這個話題應該屬於社會學或者哲學範疇,所以參與討論的人也應該是這類人,都是些愛鑽牛角尖的人,芸芸眾生只想知道南山石是否真的能救人一命,只想知道科學怎麼解釋一塊石頭能叫人起死回生?事情到這裡並不是僅僅留下上述這樣一個懸念。意識形態學術部門及時介入,明確指出:「稍有一些哲學常識的人都能看出,江薇的論文極具顛覆性。
生命不是生與死的交替,生命可以再生,這種生命形態的改變對認知觀的反製作用是巨大的,它完全可以否定現存的某些傳統觀念。」芸芸眾生目瞪口呆,萬分驚詫之餘,強烈要求權力機關立即澄清真相。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南山市上至某些領導,下至眾多線民、市民,都像墮入一團迷霧。江薇信誓旦旦,指明當生命可以再生的時候,人的欲望和人性就會改變,重要的是,人類在當前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不相信江薇的人是大多數,江薇這篇論文剛發表時,線民曾迎頭痛擊,把江薇當成十足的瘋子、狂人,但「肖菁」的名字出現之後,引起了上層領導的嚴重關切,因為肖菁自述的經歷完全印證了江薇的正確,肖菁親身經歷了神奇石頭讓人起死回生的過程,開天闢地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市委、市府幾次緊急研究部署「妥善處理‘江薇-肖菁事件’」——以事件核心人物命名的事件,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造成更大的思想混亂,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市民生活。
蘇副市長是本市主要領導者之一,對這種前所未聞的怪事很不以為然。肖菁是蘇副市長的新任秘書,準備接替杜為的工作。杜為已經做了蘇副市長六年的專職秘書,組織部門準備讓他到基層任職,經過實際工作鍛煉,再任部門領導。蘇副市長想不到肖菁會牽扯到這個事件裡,這讓他十分不快和困惑,尤其是本市第一高樓林華大廈出了事故之後心情更加煩躁,正如教授想到的那樣,這些事情影響到了蘇副市長的工作。蘇副市長反對市委市府某些領導把「江薇-肖菁事件」看到過於嚴重。認為,所謂「生命再生」違背自然規則,生與死是人類乃至宇宙一切生命體的必然的生命旅途,只要是正常人,不論是普通智商還是高智商還是底智商,都不會相信生命可以再生。這種事不須爭辯,人們每天都看到嬰兒出生老人死去,習以為常,不足為怪。意識形態學術部門不該介入此事,更不該把江薇的論文定性為「極具顛覆性」和「完全否定現存的某些傳統觀念」。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火上澆油,市民會更加祈盼政府澄清事情真相。執是執非?哪方面能說得清?會造成人們更大的思想混亂。一旦更多的人認為江薇說的是事實,那世界會是什麼樣?可一旦江薇說的不是事實,出演這場鬧劇又為的是什麼?都在疑惑。蘇副市長更是憂心忡忡。「江薇-肖菁事件」,許多人都認為是偶然發生的非正常事件,這類故事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應當以平常心對待。蘇副市長認同這種看法。只是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明久對此事頗為重視。王明久一席話讓他頗為震撼:「江薇-肖菁事件」本質上是通過對生命的認知改變人類自身的行為,用認知的力量改變人類傳統觀念,滅假興真和抑惡揚善。即便「生命永存」是江薇的假設,對人類來說也是希望和曙光,因為,迄今為止,這是另類的、最有見地、最具思想性的理念;換句話說,「生命永存」是醫治人類心理頑疾的一劑良方。王市長早年畢業于國外某大學生物研究生院,畢業後回到本市海洋研究所任工程師,在漁業研究方面很有建樹,同時,把研究成果擴展到人類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和分析方法,多有著述。「王明久是科學研究人才,當市長有些可惜」,蘇副市長常常這樣感歎。令蘇副市長沒有想到的是,王市長在城市管理方面也有非常獨到之處。僅僅八年就帶領大家把不太發達的沿海城市改變成令世人矚目的經濟騰飛的新興城市。當然這得益於整個國家的發展,但也不可否認王市長嘔心瀝血的努力。王市長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獨到之處,用他的話說,管理城市靠什麼,靠廣大市民,靠人才,靠錢,靠法制,靠資訊,靠機遇,靠社會安定,要靠的東西很多很多,說到底最管用的只有一條,靠認知的力量。這句話一直讓蘇副市長記在心裡。王市長這句話是在一次常委學習會上說的,常委們說,這話與中央精神有出入。王市長說,執行中央精神要有契合本市實際的辦法,靠認知的力量管理城市,就是要用認知的力量改變我們的落後觀念,用認知的力量把中央規劃的「理念」一絲不苟地執行好並且發揚光大;認知的力量無處不在,它可以給我們智慧和勇氣戰勝一切困難,保證我們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王市長說到做到,他專注組織部(目前市委書記去黨校學習去了)和人事部,兩個部門都管人,而認知是人的認知,誰的認知出了問題,其人「命運」不言而喻。蘇副市長注意到,每每「重大事件」進行之時,王市長一定大談特談認知的力量。這股力量像人的血液、機器的潤滑劑那樣充斥著政府機關,每個人都像被什麼東西推著,不停地朝前趕;蘇副市長也被這股力量裹挾,身不由己。三十多年前,蘇湘濤在海邊一個漁業隊當隊長,經常帶著漁業生產上的難題請教在本市海洋研究所工作的王明久。時間長了,王明久對他說,我收你做學生吧。他說,好哇,求之不得呀。王明久說,一定要做好學生。他問,怎麼做?王明久說,只有超過導師才有資格做導師的學生。那時候,他就覺得王明久身上有一股霸氣,但不討厭。當了副市長以後,他對這種霸氣有了更深的瞭解。王明久十分憎惡政府官員不作為和不清廉,並且以身作則,所以,市民由衷盛讚王明久是南山市歷屆政府最好的市長。蘇副市長也一直把王明久當作自己的老師。老師很特別,那麼與眾不同,常委學習會上經常語出驚人,講的都是科學社會主義或哲學方面的學問,——他兩次進黨校讀書,一次是考入研究生院的;蘇副市長覺得他的霸氣多少與其學問有關,他說的東西你不懂,你先就矮了三分。有時候蘇副市長也與市長爭辯,但總是甘拜下風,無論如何你還是要同意他的話。於是蘇副市長調侃地說,我怕做不了你的好學生了。「江薇-肖菁事件」因為王明久重視,其震撼效應愈發增大,把一件近乎荒謬絕倫的事件演繹成全新的認知,這是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明久的貢獻。蘇副市長在老師耀眼的光環之下,迷茫了,遲鈍了。
教授對蘇副市長的猜測是對的。「江薇-肖菁事件」衝擊到了蘇副市長,王明久對「事件」本質的闡述像一把手術刀切斷了蘇副市長大腦的某根神經,讓他一下子變得心煩意亂。況且,林華大廈是蘇副市長掛帥督管的本市標誌性工程,出了這麼大事故他冷靜不了。蘇副市長也沒錯,他瞭解過建委賀主任送來的事故報告,報告提供了客觀的檢測資料,程式也符合規定,結論有事實根據,沒有理由不認為是設計問題。教授卻沒有想到蘇副市長目前的狀況和境遇,實際上也無從想到。蘇副市長認同認知的力量無處不在,行動上也想跟王市長保持一致,但內心裡又覺得把這話經常掛在嘴上讓人壓力很大。認知的力量來自於學習、實踐和悟性,而這正是他所缺乏的。正是這種心態攪亂了蘇副市長的頭腦。他是漁民出身,幾十年基層幹部生涯造就了堅韌不屈的性格。高深的政治理論他不太懂,但他好學,倔強地學,不管怎麼努力,至今還是不及王明久。「江薇-肖菁事件」出現以後,王市長為了強化認知教育,實踐以認知力量管理城市的新思路,召開了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會議,調整了部分中層幹部職務。肖菁被提拔到市「認知辦公室」(按市長建議臨時新設置的辦公室;級別同市局,職責不祥)任副主任,直接配合王市長(認知辦暫不設主任)抓全市的認知教育。因為林華大廈事故影響面太大,派肖菁到南山院蹲點調研。杜為職務暫不調整,繼續任蘇副市長秘書。肖菁目前尚在休假,立即通知她結束假期上任工作。以蘇副市長的理解,肖菁到南山院蹲點調研,是王市長「標籤工程」的重要內容。會前,市長找過蘇副市長,說明了何謂「認知辦」何謂「標籤工程」,以求共識。南山院沈亞夫院長(即教授)不接受建委的事故通報,至今未提交事故處理意見。王市長批評蘇副市長沒有抓到點子上,既然要實踐以認知力量管理城市的新思路,就必須首先解決沈亞夫和南山設計院員工的認知問題,把處理高樓事故作為一項「標籤工程」來抓,看看「以認知力量管理城市」這個標籤受不受市民們歡迎。王市長這樣做,蘇副市長是不理解的,姑且不說「認知辦」「標籤工程」這樣奇怪名稱,就連破格提拔肖菁他也是疑慮重重,肖菁不是備用幹部,沒有經過組織部門考核,破格提拔不符合幹部任用條例規定,何況肖菁還身處「江薇-肖菁事件」之中,反對意見會很大。市長說,「認知辦」只是多掛一個牌子,它的編制在「市長辦公室」。包括「標籤工程」都是臨時稱號;先做做看,如果需要就按程式規定給它們「正名」。這是權宜之計。誰讓事發突然呢。你還有更好的對策嗎?他仍舊似懂非懂。所謂「事發突然」是指「江薇-肖菁事件」,到現在還摸不著頭腦,他哪裡有什麼更好的對策。也許市長已然胸有成竹,所以才這樣大刀闊斧的施展施政理念。他似乎看到南山市將要變成醫治人類心理頑疾的一所大醫院。不。也許是「以認知力量管理城市」的試驗場。誰知道呢!反正以後的日子大家都會過得不平凡。而這一切都是「江薇-肖菁事件」引起的。
教授就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到他和南山院會處於如此境遇。更讓他想不到的是此刻蘇副市長正驅車來南山院找他。
教授細密的思考和想法被杜為幾句話打亂了。無論如何,他希望做到的事,都很難實現。不是因為困難。也許杜為說得對,這不在於自己是否對與錯,在於怎樣做才不錯;即便自己是對的,也不能說不是設計事故,因為時機和形勢都不對,自己不能說明高樓事故原因就註定是錯的。他不明白自己何以處於如此境遇。他必須另想辦法,另尋出路。
另外的出路,就是公佈「長江的發現」。這個想法曾一直在教授的腦海裡浮現;因為長江的病情,他打消了這個念頭。現在他決定孤注一擲。只要確定長江沒患上那種病,他就可以向外界公佈。那樣,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想到這裡,他拿起電話。他要給北京的一個朋友打電話。
教授走到電話機旁邊,電話卻突然響了起來。是杜為打來的。杜為告訴他,蘇副市長和建委賀主任正趕往南山院,要談林華大廈善後的問題。「要談嗎?炸還是不炸?你必須回答。」杜為在電話裡說,「教授,問題真的很嚴重。比你我想像的還要嚴重。如果你能避免跟他們對話,也許我還能幫上你。沒時間了,他們馬上就到。」
杜為要他避開他們。這些天他一直避免跟蘇副市長談林華大廈善後問題。現在竟然找上門了。看來問題真是很嚴重。可他能躲開他們嗎?能躲多久?想了想,決定還是暫時躲一躲為好,杜為說躲開這次就能幫上他嘛。他咬著牙,很有些瞧不起自己的意思。但是沒別的辦法。他給辦公室主任張琳打了電話:「我現在回總院述職。讓黎總師代行院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