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趙雪,在國企擔任文案工作,很高興認識你。」,年輕女子做出回答的同時緊緊握住陶詠伸出的右手,原本低下的腦袋也迅速抬起,滿臉熱情洋溢的凝視著眼前的陶詠。
通過趙雪長時間的雙手緊握,陶詠明顯地感受到眼前這個年輕女子的滿懷熱情。趙雪力度適中的握手既不會使她感受到先前處子作品簽售會上部分書迷的如火熱情,那時某些男子熱情洋溢地握手總使她感到有些不適,甚至會出現右手酸疼的滯後作用,她很清楚這並非是簽售會期間大量的簽收工作所致,即便是在與書迷握手的初始,陶詠也很是強烈地感受到那有力的大手往往使她很難擺脫。
小段時間過後,趙雪還是主動放開與陶詠力度適中的握手,再後來事件的發展進程也與她的預想幾乎完全契合。陶詠在與趙雪握手的當時便感受到她對於自身有著某種超越一般的情感,她在當時難以言明,卻在之後與趙雪的接觸中很快明確這種情感是文學愛好者間的惺惺相惜。
「很難想像能夠在這場狂歡慶典上有幸見到風靡國內的偵探小說作家,想必之後與朋友分享時很難收穫他們的信任,要知道他們曾經因為錯失你的處子作品簽售會而不無惋惜。」,趙雪微笑著向陶詠陳述這樣一段話語。伴隨著聊天話題的深入,她們之間的距離進一步被拉進,趙雪先前的尷尬與緊張情緒倏忽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相見恨晚的激動與喜悅。
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大都沉默、睿智,以偵探小說見長的陶詠同樣如此。偵探小說創作所需的敏捷思維和邏輯推理,她都具備,善於觀察生活的她不僅能夠從人物著裝特點洞悉人物可能具備的性格特點,更能通過其談吐方式進一步驗證個人推斷,若是再能擁有一定程度的接觸,那麼人物的性格也就赤/裸/裸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她眼前。
陶詠先前對於曹振產生的莫名複雜情感大概如此,曹振出現在簽售會臨近結束的末了時刻,這一特殊時間節點決定了陶詠對於他的出現將會留下深刻印象,更為重要的是曹振對於文學作品的剖析正是她同樣所深刻認識到的。她在接受邀請函看到字條資訊的同時,原本已經基本平靜的心情突然波瀾再起,複雜情感產生的疑惑使她很難想像作為曹氏房產准繼承人的曹振究竟具有怎樣的神秘性。
自登上豪華遊輪出席狂歡慶典活動以來,陶詠多半靜坐在臨近遊輪邊緣的席位一角,中間小段時間的完全平靜狀態使得她小說構進度超乎尋常,然而這樣的時間僅僅是極為短暫的一小段時間。勁爆音樂背景下衣著妖嬈的年輕女子極力舞動腰杆的姿態使她極為反感,更多時候她都是在回憶著初識曹振的情景,她想像著作為佔據國內房地產產業半壁江山的曹氏房產准繼承人,曹振何以會對自己創作的偵探小說作品如此癡迷。
若是僅僅癡迷于閱讀,曹振給她留下的印象也不致如此深刻,現實接觸給她帶來的強烈感觸是他超乎平常的邏輯推理及縝密思維,而這兩者卻是從事偵探小說創作不可或缺的。縱然是一位以塑造故事情節見長的小說作家,他也僅僅取勝於故事情節,借由多個故事情節堆砌連接也可完成數十萬字的長篇作品,然而作者閱讀過後大都沒有太多觸動,如同老師給予小學生流水帳作文的評語,而這樣的文學作品多半會使文學素養尚處萌發培養狀態的學生誤入歧途,這也就是國內文學創作多半以青春愛情為題材的原因。曲折的故事情節可以使得情愫萌生的青少年收穫對於愛情的滿滿期待,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虛構的故事情節在現實生活基本不會出現,當今時代過於浮誇的社會現狀使得個人信仰、情感態度趨於扭曲地呈現出一種病態,帶有羅曼蒂克式浪漫的愛情幻想最終會使少男少女悔恨終生。
深刻認識到當前社會這一現狀的陶詠決心通過偵探題材的小說創作給予世人以警醒,於是形象鮮明的小說人物在她筆下誕生,辛辣殘酷的故事情節一改國內眾多作家推崇的唯美哀傷路線,人性的貪婪與惡念得以毫不保留地展現出來,兩部作品一經網路連載便引發強烈反響,一時間社會評論家將其高度上升到八零後代表作家一類。突然降臨的社會關注並沒有使得陶詠沉迷現狀、停滯不前,她在個人文學作品受到認可的同時意識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已然引發社會民眾關注與思考的她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唯有筆耕不輟才是對於廣大民眾最好的回報,最為理想的效果是引發國內作家對於文學創作的思考,從而開啟國內文學發展的新紀元。
國內文學創作呈現的諸多弊端依舊沒有得到絲毫轉變,個人文學作品引發的思想狂潮也在之後的短短一月之間被湮沒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一輪高過一輪的新書發佈狂潮,各類形形色色佔據社會一席之地的影視、體育明星為擴大知名度而撰寫人物傳記。這樣的現象不得不說是個人思想覺悟的一種退步,美其名曰撰寫人物傳記或個人生活心得總結,歸根究底還不是對於自身「過氣」的擔憂。不排除其中的部分作品確實發人深思,但也僅僅是其中的絕少部分,那些封面華麗的人物傳記或心得總結總經不起推敲。
陶詠對於國內當前文學創作現狀的擔憂並非毫無來由,也絕非是出於文學創作者所具有的氣血與風骨所造就的批判,如此客觀深沉的情感態度始終銘記在她腦海深處,於是尋求志同道合的文學創作者便成為她除去文學創作所唯一關注的事情。機緣巧合的是在她看來曹振正是自己所尋找的人,敏捷的思維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從事文學創作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更為重要的是曹振對於作品追求完美的態度使得她深深折服,文學創作是一件艱苦卓絕的孤獨事業,沒有堅韌的毅力和追求完美的創作態度斷然不能完成一部優秀作品的創作。
置身狂歡慶典活動現場的陶詠無法沉浸這奢華鋪張的喧鬧環境,目的明確的她期待能夠獲取與曹振交流文學作品感悟的機會,情境允許的情況下她甚至會提出期待曹振從事文學創作的個人觀點。至於先前瞭解狂歡慶典活動期間聽聞關於曹振的些許流言,她是斷然不能與談吐文雅、見解獨特的曹振聯繫起來。
告別單身的狂歡慶典是為紀念隆重的訂婚儀式,陶詠自登上豪華遊輪以來始終沒有看見曹振、夏荷的身影。準確說來是始終沒有看見曹振的身影,她在此之前畢竟沒有見到過夏荷,全部心思期待交流文學作品感悟的她似乎也沒有興致關注一個陌生女子,只是在瞭解狂歡慶典活動的先前聽聞她擁有怎樣的美麗容貌,一同傳達給陶詠的還有她功底深厚的文學素養。對於文學創作持有特殊情感的陶詠初始聽聞這一消息的時候並沒有任何欣喜情感產生,大學階段室友熾熱追逐青春偶像劇和唯美愛情小說的景象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大學校園的女生也多半會借閱一定數目的典籍用以閱讀,然而這一舉動的初衷卻是為消減寂寞,於是網路上曾經流行過這樣一段話語:「閱讀書籍雖不能使我提升素養,卻也可以使我消除寂寞。」
陶詠看到這句話語的時候強烈意識到文學典籍早已失去應有的價值,建立于消除寂寞意義上的閱讀僅僅是機械般地對於文學作品的流覽,沒有思考也就不能算是真正以上的閱讀。陶詠印象深刻的是大學時段的部分女生多以專注於愛情題材,借閱圖書則多半是以團隊為單位,五六人結伴而成的借閱隊伍往往在到達借閱室商量借閱書籍的初始,圖書館的寧靜氛圍也隨之被打破。建立在相互交流基礎上的文學典籍篩選很難發現真正意義上發人深思的文學作品,個人對於文學作品的認識畢竟不同,道聼塗説的經驗分享也往往會歪曲一部優秀文學作品本身傳達出的思想。五六人結伴而成的借閱隊伍導致的結果多半是借閱的圖書一致,這樣的借閱隊伍在之後閱讀文學作品期間必不可少的相互交流,關於閱讀進度的詢問及個人即時產生感悟的即時分享,這樣一來跳躍式閱讀則使得文學作品喪失應有的完整性,閱讀文學作品所必須具備的寧靜心態也隨之丟失,閱讀習慣一經養成很難改變,因而往往影響整個大學時段對於文學素養的培養與形成。至於大學校園的男生,他們多半不會駕臨圖書館,更不會靜心閱讀一本數十萬字的文學作品,虛擬的網路世界和收穫滿滿自信的遊戲終究耗費他們整個大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