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優盤去穿越
img img 帶著優盤去穿越 img 正文 第6筆:設備-1
10
正文 第14筆:一簣-1 img
正文 第14筆:一簣-2 img
正文 第14筆:一簣-4 img
正文 第14筆:一簣-6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1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2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3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4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5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6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1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2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3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4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5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6 img
正文 第17筆:經典-1 img
正文 第17筆:經典-2 img
正文 第17筆:經典-3 img
正文 第18筆:U盤-1 img
正文 第18筆:U盤-2 img
正文 第18筆:U盤-3 img
正文 第18筆:U盤-4 img
正文 第19筆:鮮鮮-1 img
正文 第19筆:鮮鮮-2 img
正文 第19筆:鮮鮮-3 img
正文 第19筆:鮮鮮-4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1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2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3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4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5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6 img
正文 第21筆:醜態-1 img
正文 第21筆:醜態-2 img
正文 第21筆:醜態-3 img
正文 第21筆:醜態-4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1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2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3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4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5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6 img
正文 第23筆:瘋狂-1 img
正文 第23筆:瘋狂-2 img
正文 第23筆:瘋狂-3 img
正文 第23筆:瘋狂-3 img
正文 第24筆:佈局-1 img
正文 第24筆:佈局-2 img
正文 第24筆:佈局-3 img
img
  /  3
img

正文 第6筆:設備-1

看慣了那些重生小說中對於時代的描述,我很多次以為自己是來到了八十年代。但是對比上現實,我必須說:南溪的九十年代末,相當於其他沿海小鎮的八十年代初。2010年的南溪,或許還比不上九十年代的汕頭某鎮。時間,在這個名為南溪的小鎮上,似乎沒吃飯或者說是沒吃飽一般,走得特慢特慢。

南溪的大街上就算到了2010年也很少見到有人開著小車來回穿梭,何況是現在1999!偶爾會有手扶拖拉機的隆隆聲從耳邊穿過才是現實生活的寫照。父母有時候還聊起了80年代的拖拉機,說80年代的拖拉機大都是用來拉糧食的,因為每到換糧的那天,糧站門口總會擠滿大大小小的拖拉機,有時甚至會堵到大街上來,那些拖拉機上堆滿了水稻,都是農民辛勤耕作了一年的收穫。他們開著借來或是自家的拖拉機排著隊等著在糧站換錢或是糧票。時光荏苒,現在呢?拖拉機是建設的幫手,原本裝糧食的地方變成了水泥和沙土。當到了日後,官方認為拖拉機存在噪音等一系列污染加上影響城市美觀時,這一款世界上越野性能最好、價格最便宜、耗油量最低的多功能交通運輸工具,也便走到了生命的黃昏期,只在窮鄉僻野中還能見其身影了。

感歎完交通工具的變遷,我們再來看文學。話說80年代末文學青年之花開始盛開,大家努力地交筆友談文學,希望邂逅到什麼。聽聞某些大學之類的只要談談外國人名+捧一本詩集也能迷倒一片,我就覺得彆扭加羡慕!畢竟俺是到了2007年才上的大學。要是你在07年捧著本詩集閒逛在學校裡,保證可以全校橫著走並且周圍三公里內無人靠近,偶爾還能聽到幾聲類似「這人有毛病」的客觀評論。不過,走在路上手中拿著手機或者MP4在孜孜不倦看小說,看到個一不留神撞上電線杆,那倒是非常常見的一幕。或許,時代的改變只是載體的改變,從詩集變成MP4,人還是人。既然早在2000年大家就不吃詩集和名著這套了,那大家吃什麼呢?有個詞,叫小資。什麼是小資呢?在我的理解中,只不過是把眼神中的憂鬱給變成了欲望而已。

植樹節那天,家裡收到了回信。不用問,不是我收的,而是老政府收的,他在好奇中拆了信,眉頭皺著很久。

老政府誰人也?呵呵,潮汕地區中,中年男性一般把自己的父親對外稱為「老政府」,此時此刻我這麼點年紀就用如此名號來稱呼我父親,為時有點早,但勝在無比親切。

當我看到他的模樣時,我瞭解:應該輪到我上臺表演了,還要儘量把自己表演得白癡一點、天真一點,看來難度係數不小。

具體如下:

老政府說:「這信是寫給你的嗎?」看來他已經看懂了裡面的內容。

我看了看郵戳,表示肯定。第一次,我乾脆用自己的名字,懶得去寫筆名,省得弄個亂七八糟的筆名寄了過來,除了我之外大家都一頭霧水。

老政府:「你寫這個幹嗎?」

我說:「前些天看故事大王時,看到裡面有說到投稿啊稿費的,我問了阿媽,阿媽說是寫作文過去,如果作文被人家看上了,就有錢寄過來。我就試了一下,還真的寄過來了。」

除了我之外,家裡人都認為這是騙局,但是大家再仔細一想,似乎也沒啥騙子專門往你家塞錢的。如果這樣也算騙局的話,嗯,多多益善。換句時髦的話,是讓騙局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哦?真的是你寫的?」老政府還是不怎麼信,雖然他很少關心我的學習,但不代表著他不知道我的斤兩,「我記得你上學期的語文,也才考了70分不到。」

「今年番薯唔比舊年芋。」我搖搖頭,這句話意思是:今日不同往日。展開來說甚至可以引經據典,把廢話拉到了三國時代呂家先祖之一的呂蒙身上去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我也只是試一試而已。」忽然,我裝出靈光一閃的神情,估計應該很逼真,「爸爸,我大概三天能寫這樣的文章寫一篇,不如我現在開始就來寫,好不好?」

「那學習……」

「讀你的書吧!小孩子寫什麼呢?」從我記事到重生,媽媽從來就沒同意過我的任何一個建議或意見,對於她的拒絕,我已經習慣;然後也養成了不把她的拒絕當回事的習慣。

「寫了有錢啊!而且還能鍛煉作文能力,分數才能提高。」我說出了自己的歪理。

不過這些歪理,在父母耳中,應該成了真理:「也是,作文多寫寫,才能提高分數。」老政府這句話,非常有依據,我家中現在存書大概五百冊,其中大部分是類似《不會作文怎麼辦》的讀物,作文選數目是海裡去了。記得三年級開始就要寫作文,而我的作文……應該還不能算是作文吧!那叫慘不忍睹!父母甚至都斷定了自己的大兒子將來不是拿筆的料,卻沒想到才區區十年過去,大兒子不經常拿筆寫東西,卻拿了個鍵盤寫出密密麻麻幾百萬字!不可同日而語也!

「就怕是語文成績上去了,數學成績下來了。」媽媽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話說俺是學了高等數學才回來滴,會給最基礎的四則運算難倒?你想笑掉重生軍團的大牙啊!從來沒就聽說過有哪位大學生不會算術的,當然,美國那批計算器孩子例外,中國人的心算能力,向來位居世界榜首!特別是似乎有個外號叫啥「東方猶太人」之一的潮汕人,(我很納悶,為什麼就從來沒人將猶太人譽為「西方的潮汕人」?看來咱名聲不夠響亮啊!)心算能力都是一等一!而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每次考試後都要查卷400張的教師,在算分數時,唉,三位數以下的四則運算那叫一個快啊!

我裝模作樣想了好一段時間,才一邊支支吾吾,一邊下定決心,說:「我想寫一些有用的作文!我想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語文老師的本事厲害,還是雜誌社的那些編輯厲害呢?如果我的作文能被雜誌社相中的話,就證明我的作文能力在慢慢提高,我想要繼續鞏固。這樣吧!我能保證語文數學的成績在班裡的排名不會太差。」

「不會太差是多差?」媽媽問。

小學的正式考試,一個學期最多兩次,就是期中和期末考:「就以期中考……嗯,如果在期中考,我能考出好成績,就讓我繼續寫這些作文,好不好?如果期中考的成績沒提升,那就不再寫。」

果然,成績是學習的第一要素,也是第一歸宿啊!這句話一說,父母也點頭同意。

不過,稿費的事情還沒解決,這筆錢,全留給家裡,俺不同意;全部留給我,家裡不同意。反正將來拿錢的都是老政府,沒有辛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矛盾雙方必須在對立中統一,於是開始扯皮。最後,雙方都退一步來妥協,並且還有模有樣地簽訂了合約:「每天晚上必須完成作業才能寫小說,九點半之前必須睡覺。寫小說如果有稿費,所得稿費中五成歸我所有,家長可以詢問這筆歸我所有的錢的取向,但不可以肆意阻擾我對這批錢的使用。」

老政府問了一中心句:「你想用這些錢買什麼呢?玩具機器人?」

真當我是十歲小孩啊?雖然目前確實是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我搖頭,裝出天真的模樣:「機器人要買,買給弟弟玩;我要買電腦。」

「電腦是什麼?」

「我在圖片上看過,就是那類似電視的,有一個什麼標什麼盤。」

「那你買那電腦幹什麼?」

「不知道,就是覺得電腦應該很有趣,老師說過,要給自己一個夢想。這就是我給自己的夢想。」

「那你知道電腦一個多少錢嗎?」

「不知道,等我賺夠了錢再說吧!」

老政府也便不再說什麼,可能他以為這不過是小孩子得到了一筆小小稿費之後的奇思妙想。但是我自己卻明白,這個夢想並不像是去兲安門看毛爺爺主席畫像那樣的幻想,不久後,夢想就會真正成為現實。

雜誌社寄過來的信,類似于一張回執,寫明瞭稿酬的金額,信封裡沒有夾雜任何鈔票,而是要等過一段日子,才會有匯款單過來。別說是在99年,就算到了09年,也很少有雜誌社以銀行卡轉帳的方式支付稿酬。只有當萬網路小說的VIP在03年的起點開始流行時,稿費的銀行卡轉帳才開始實現,不過也僅限於網路小說。

幾天後,匯款單來了,也是老政府出馬去郵電拿錢。雖然在95年,原郵電部郵政總局說什麼要政企分開、郵儲分離,正式註冊為法人資格,即「中國郵電郵政總局」,簡稱「中國郵政」,但是在南方地區,還是習慣把郵政叫成郵局。

            
            

COPYRIGHT(©)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