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優盤去穿越
img img 帶著優盤去穿越 img 正文 第4筆:春節
5
正文 第14筆:一簣-1 img
正文 第14筆:一簣-2 img
正文 第14筆:一簣-4 img
正文 第14筆:一簣-6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1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2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3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4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5 img
正文 第15筆:南澳-6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1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2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3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4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5 img
正文 第16筆:定位-6 img
正文 第17筆:經典-1 img
正文 第17筆:經典-2 img
正文 第17筆:經典-3 img
正文 第18筆:U盤-1 img
正文 第18筆:U盤-2 img
正文 第18筆:U盤-3 img
正文 第18筆:U盤-4 img
正文 第19筆:鮮鮮-1 img
正文 第19筆:鮮鮮-2 img
正文 第19筆:鮮鮮-3 img
正文 第19筆:鮮鮮-4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1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2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3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4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5 img
正文 第20筆:海虹-6 img
正文 第21筆:醜態-1 img
正文 第21筆:醜態-2 img
正文 第21筆:醜態-3 img
正文 第21筆:醜態-4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1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2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3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4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5 img
正文 第22筆:特區-6 img
正文 第23筆:瘋狂-1 img
正文 第23筆:瘋狂-2 img
正文 第23筆:瘋狂-3 img
正文 第23筆:瘋狂-3 img
正文 第24筆:佈局-1 img
正文 第24筆:佈局-2 img
正文 第24筆:佈局-3 img
img
  /  3
img

正文 第4筆:春節

臘月在練字和電視中慢慢度過。放在重生之前,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說起來,從高中出去住宿後,我就沒怎麼看過電視了,高一到大三這六年,看電視的時間加起來可能不會多於10個小時,特別是到了大學,都有了電腦,還看什麼電視啊!但是現在是99年,電腦還不算在家電之中,電腦在農村絕對是奢侈品甚至工藝品,無奈也只好退求其次看電視了。如果你覺得看電視不習慣的話,你就離電視近一點,並且在電視前面放在算盤一邊看一邊敲,你就會慢慢地習慣的。

當然,我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會很多,到底現在的眼睛是擁有完美視力的眼睛,我不想再把自己的眼睛糟蹋成近視眼,雖然剛剛開始的時候,對於已經習慣模糊看世界的我來說,是非茶館不適應如此清晰的世界。

有的時候,我也開始覺得當小孩子也不錯,只要聽話做好作業,其他的時間都是自己的時間。

寒假作業被我盡可能壓著慢慢寫,在農曆二十四日之前寫完了。潮汕人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灶神上天」後,便開始忙碌準備過新年。從這一天過後,別的地區還沒有過春節的覺悟,潮汕人已經拉開序幕了。家家戶戶對屋裡屋外進行大掃除、重新佈置、裝修,以整潔的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蒸制紅桃粿、鼠曲粿、甜粿、酥餃等各式品;購買年貨、新衣加理髮。在三十夜之前,這些活動幾乎是全民大動員!

每家每戶的大掃除俗稱為「彩屯」,我則認為應該是「采屯」才比較正確。我家一般在農曆二十五到二十六采屯,采屯時,大家拿著掃把拖把抹布啊什麼的,基本上要把全家給整理一遍。我和弟弟雖然年幼,但是都要幫忙。首先是把自己的東西給收拾好,能放進抽屜地就放在抽屜裡,然後在傢俬啊什麼的上面蓋上一條比較大的布,就可以拿著一根長度超過3米的「長掃把」,俗稱「采」來開始清理房頂的煙塵什麼的了。清理完這些,再把蓋在傢俬上的布拿走,掃把出場,將所有的角落和地面清掃一次。跟著提水拿抹布,把所有的傢俬擦上一遍。最後才拖地。按照這樣從上到下,從幹到濕的過程,采屯一次起碼要三個鐘頭以上。由於年年過年前都要這樣大掃除一次,因此潮汕地區在平時也少有搞大掃除,「大掃除」這個詞可以說是用不上的。

二十六到二十八那是比采屯還要忙碌,因為在這幾天,不僅要準備好三牲,更是要準備好果品,也就是粿。實話說,這個詞基本上潮汕地區過大節時最常用的,一年那麼多的節日都要用到粿,更不用說春節這個全年最大的節日了。於是,紅桃粿、鼠曲粿、甜粿、酵粿紛紛出爐,構成一副斑斕的「粿文化」彩圖。其他地方的人,估計也很難想像在潮汕地區,居然能把普通的大米當成小麥來用。是的,粿來自於大米,我也想不通到底是怎樣的手法能把黏性不高的大米給做成一個個類似包子的事物,而且款式還是那樣地多。

這些個粿品大致都是家裡的主婦在弄,成年的男性們所負責的就是一天三餐。可以說,潮汕地區男性掌勺的比例位居全球第一。種類繁多、用材考究、色香味俱全的潮州菜,居然是由粗糙的男性手下端出,呵呵,誰敢再說男人不細心?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家庭都是男人在炒菜,但無一例外的是每逢大節日或者宗族聚會什麼的,拿著鍋鏟在灶前揮舞的那位,絕對不會是女人。「禾高騎鼎了,姿娘做珠筒」,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每年在弄這些粿品時,我和弟弟都會過去幫忙,不過那是幫倒忙,有媽媽和姐姐兩個人,已經是多餘了。

我家在南溪算不上大家,對於當地來說我家算是異性人,僅僅也就七口人。但是時年八節,祭拜的東西絕對不少,好比這些粿品一做就是以百為單位。紅桃粿可以說是數量最多的一款,一般都要兩三百個、鼠曲粿、甜粿、酵粿

節日之後,這些粿品,呵呵,是一個月內的主糧,不過十幾二十年下來,沒聽說過誰吃膩的。為什麼大家忍耐力都那麼強?很簡單的道理啊,光是紅桃粿,裡面的餡料就好幾個款式,一般是糯米飯、芋頭、韭菜,還由包菜、竹筍、蝦米等等甚至是鹹菜(不知道是不是學韓國的),各家各戶愛好各不相同,如果去統計的話,沒百八十種才怪,這還只是在一個小鎮裡的統計,畢竟我本人就吃過幾十個款式了。接著又有人問:難道大家都要做那麼多款,豈不麻煩死?不麻煩不麻煩,基本上一戶人家只做那麼一兩款,只是走親戚串門什麼的互相贈送,款式就多了起來,而且每年都還有新的品種誕生。其他的粿類嘛,鼠曲粿已經不再是歷史上用鼠曲草做的了,換成了其他的樣子,與紅桃粿的區別在我看來就是粿皮顏色不同罷了,正宗歷史上的鼠曲粿為黑色,可是從出生到重生,我這個正宗潮汕人也只是在電視和圖片上看過而已,這並不奇怪,我舉個例子吧,外面的人偶爾說到潮州菜系時,排在第一或第二的要算護國菜,其實也就是南宋給逼到了海上沒啥東西吃,用野菜和其他什麼什麼熬出來的,像一個太極八卦的性狀,然而,就我認識的潮汕本地人,別說是少年人沒見過,七老八十的也表示沒聽說過。話說我家的鼠曲粿,都是白色,餡料大多選包菜或者糯米,可以看做是紅桃粿的變種啦。每次做的數量不多,也就百來個。五六年後,大家不怎麼喜歡吃這一類,就剩下幾十個。

上面說的這兩種粿品個子嬌小,數量自然就多了。可是,不能以偏概全認為每一種粿品的數量都上百,甜粿就沒聽說過誰家一次過年做了百來個甜粿的,就算他是在賣,可能性也不高。啊,其實99年的南溪,專門賣粿的寥寥無幾,家家戶戶親自動手,哪裡有什麼生意啊!甜粿,如果翻譯成普通話,那就是年糕,個子小的半徑也在15公分左右,正常大小的通常直徑是超過了70公分,個別甚至是一米!如此的大小,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甜粿一個就夠了。

吃過年糕都知道,年糕特點之一就是黏,溫度越高,黏性越大也越軟,冷卻下來到10幾度時,就可以當作磚頭來用了。潮汕地區的年糕,也就是甜粿,不用跟其他地方一樣拿著個大錘有完沒完地打,只需要將研磨成末的糯米粉伴上一定比例的糖和水攪成糊狀,這種糊加熱攪拌再直接冷卻,就是漿糊啦!不過現在是要做甜粿,不能將糯米粉糊放在鍋裡直接加熱,而是要將糊放在覆蓋著一條淡黃色的炊布(炊布上面還有一層腐膜)、高度低於10釐米的竹筐(潮汕地區叫做「胡」)裡,然後販子在大鼎裡用猛火來蒸。傳統的,要炊出比較好吃的甜粿,是不能用煤氣的,而是用柑樹樹枝。但是2003年過後,南溪的柑基本死光,無奈著換成了煤氣。蒸好了之後的甜粿呈現半固體,千萬別用手去碰,那個溫度我以人品擔保是超過99度的。之後呢,要連著「胡」將甜粿放在陰涼的地方至少一天,自然冷卻後,才會成為固態的甜粿。而話說,甜粿是發黴了更好吃,因此該粿只要不黴爛到吃蟲子,從在保質期內,合理的條件下,放個半年沒問題。甜粿的吃法有很多,有蒸著吃,也有加雞蛋油煎著吃……不過共同點都是要先將甜粿給切片,很少有見到路上誰誰拿著塊大型的甜粿在啃的。甜粿的類型就相對少了,一般是兩種,根據加糖種類的不同,加白糖的,是白甜粿,加紅糖(黑糖)的,是黑甜粿。個人認為前者比後者好吃,後者比前者耐看。

至於酵粿,可以理解成一個大型的圓饅頭,做的人多,吃的人少,便宜了豬啊!

除夕前的幾天,都在準備粿品和三牲上。男女老少忙忙碌碌,大街小巷熙熙攘攘。

99年比較巧合是,除夕之前的一天,是2月14日。這是個什麼節日呢?你問遍2010年所有90後,估計是百分之百清晰地回答——情人節!但是,如果你還是問這個群體:端午是那天?保證一大票人卡帶當場。這就是堂堂大中國的教育教出來的學生啊!這就是三十年後國家領導人的樣子啊!我重生得早,真不知道當這批被文化入侵地嚴重的90後在將來開始領導這個國家時,國家會成什麼樣子。或許,將來當我60多歲時,我能看到答案。「教育是百年大計。」這句話說得精妙,可是你看從2000年之後中國的教育是一副何等的嘴臉!作為一個從事低微教育事業的,我就從沒當自己是一個老師,也不怎麼要求學生如何尊重,因為很多老師沒有老師的樣子,被生計所壓迫,我們只是個教書匠,跟工匠、木匠、水泥匠一樣的教書匠。

嗯,扯遠了。好歹現在給重生到了12年前,雖然不知道以後的路我到底會怎麼走,但應該不會再去選擇當老師了。既然有了機會選擇,我也知道自己實在不願見到講臺下那些閃爍求知眼光的孩子,這些象徵著民族未來的花骨朵,還是讓別人去殘害吧!哥能力有限,只能掩起雙眼當沒看見。

而可笑的是,正月初八就要開學,我還是得坐在教室裡繼續「被教育」。不知道當慣老師站慣的講臺的我,能夠忍受再次坐在講臺下的感覺。

99年,再次以人品擔保,南溪地區是沒有誰去過所謂的情人節!甚至一概從西方傳過來的節日,是一點也沒污染到這個位居廣東聲尾國腳的小鎮。大家都還習慣用農曆,開口閉口「今天是二月初八」,自己的節日都忙不過來,哪裡有空會去關心哪些從哪個旮旯飄過來的狗屁節日。

在忙碌中,大人小孩千等萬等,終於等到了大年三十。年三十最主要一頓是在晚上,因此早上起來隨便吃點,午餐胡亂吃點,晚上才能放開胃口大吃大喝!

年三十的上午是沒什麼新意的,不過家家戶戶在外的遊子,基本上都在早上回來,很多人拖家帶口地回來,所以路上轎車含量大升特升。不過,在我的眼裡,這些哪裡算是轎車啊!都是四個輪子上面大小兩塊磚頭。

吃過午飯後,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拿出前些日子準備的東西祭拜祖先,三落香後已經是傍晚五點,燒掉元寶紙錢,表示祭拜結束。人高馬大的貼春聯,女人們收拾座椅準備火鍋。

一年中最大的一餐來臨了,次餐名曰圍爐。

潮汕人沒有分男女桌的意思,大人小孩不分男女都要盡可能地圍在一張特大圓桌前來吃團圓飯。大家都圍著個爐,如此形象不叫「圍爐」叫甚?當然,有的家庭人丁過度興旺的,可以分成幾桌,或者把小孩子分出來成「孥仔桌」。

理論上,傳統上,一家人不論平時分散在多遠的地方,都必須趕回家來團聚;奔波在外的許多潮人更重視年終的團圓,也是一個個趕在圍爐之前回到家中,一是要同家人一起拜祖宗,二是要帶些物品敬老惜幼。我想,如果沒有這條傳統,我國不可能出現所謂的「春運」。但是過不了幾年,除夕夜團聚的人就漸漸少了。比如現在我家,叔叔一家來了,二姑一家也來了,熙熙攘攘幾十個人,看似團圓,其實不然。我只知道,當爺爺在2007年去世後,叔叔姑姑們就沒在除夕夜回來過。

人與人之間,不是越走越近,就是越走越遠。趁著現在還有點團圓的樣子,多多說話吧!但是很可惜,我的夢想成不了現實。在「孥仔桌」上,除了我和弟弟,還有叔叔的一男一女,二姑家的兩男一女,男孩中,我年最長,而其實,除了家姐大了我十歲,其實表堂兄弟姐妹之間都差不多大小,可是大家彼此一年見面次數甚至不多於一隻手,說是親戚,那還是抬舉的,除了血緣,我們都是陌生人,如何能親近得起來!

罷了,不強求,我吃我的飯……錯錯,今晚是沒飯吃了,全是菜,有幾樣還有特殊意義的,例如吃豬腸炒蒜,寄意「會盤算,長長髮」。其次必吃的是血蚶,蚶,又稱蛤貝,寄意合倍賺,潮汕地區過年的重要風俗食物。所以,過年的蚶特別貴,賣蚶的才是合倍賺。嗯,蚶只是洗乾淨了用開始燙,要求不能燙到開嘴,之後自己用手掰開沾著醋吃。從出生到重生,這樣半生熟的蚶我沒吃過一次,要吃蚶的時候直接把它丟進火鍋裡徹底煮熟,當普通的貝殼類來吃。

「圍爐」起碼就是兩個鐘頭。飯後,鍋碗筷由主婦去洗,長輩要給小輩們發紅包,能掙錢的小輩也要給長輩送紅包,這些紅包裡面的錢都稱為「壓腰錢」。今年的收入還算不錯,爺爺給了八百,叔叔給了三百,二姑給了兩百。照以往的計算,如果正月前幾天都去串親戚的話,我的收入會超過兩千。99年的兩千也是個大數目了,但是,這些錢的所有權都不在我身上。其次,我收了多少壓歲錢,父母就要給多少壓歲錢出去,碰上對方有很多孩子的,就會得不償失……

總體來說,這一天雖然是聖日但畢竟姜太公沒來,不是百無禁忌的。99年也不像2010年,很多禁忌都要嚴格遵守!首先今天不能吵鬧;不要掃地、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不能打壞盤、碗等器物,若打壞了說諸如「缶(fǒu,無比打成‘擊’的自己找教堂懺悔去)開嘴,大富貴」等吉利的話來彌補過失,象徵著全家一年自始至終圓圓滿滿;不許說壞話、罵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罵乙家孩子,甲家家長要拿一對大桔上門道歉,祝願人家逢凶化吉;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箸(zhù),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家中的水缸要裝滿水、米缸要裝滿米,以象徵「年年有餘」;是夜燈火通宵,家家戶戶闔家守歲,等待新年。

不過,很少有人就這樣傻等著新年。團圓飯後,春晚沒什麼人看,但是電視還是屬於小孩、老人的;成年人則拉開賭局,有打麻將、撲克、牌九,特別是魚蝦蟹,俗稱「博海鮮」,大家都想試一試新年的手氣。潮汕地區平時賭博管得嚴,但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公安機關基本不抓賭!畢竟每個鄉村村頭都有賭攤,還都是各鄉的鄉里老大開設,全村皆賭,誰敢去抓?

潮汕人鞭炮迎新年不是在午夜零點,而是在二十三點,因為新的一天是從子時(二十三時到次日一時是新一天的第一個時辰即子時)開始的!到2010年普寧來了次煙花大爆炸後,就很少聽到煙花了。

在朦朧中,我在十點多的時候就在窗外的一片喧囂中打個呵欠睡去了……

農曆正月初一一大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穿新裝,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時要用素食作供,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祖先都在吃齋,作為後輩自然也少不了,不僅如此,正月初一絕對是一年中唯一一個早上吃乾飯的。

初一到初三不開市,家裡很少有顧客光臨。初一到初三的走親戚也有區別,一般初一是不走親戚的。初一走朋友世交,初二走娘家,初三走婆家。俗話說:「行孝走仔初二、三」(走仔即女兒,是指長大了要嫁出,要走的意思;稱男兒為「逗仔」,是男兒長大了還是逗留在家族中的意思,把「禾埔」而字讀快一點,就是「逗」了。),初二、三是女兒、女婿給父母、岳父、岳母拜年的日子。

在這三天裡,我也跟隨著父母走來走去拜年,但凡去到一家做客,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必不可少是大桔(潮州焦柑),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進門時,都要相互說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給老人和小孩派送紅包,祝老年人健康長壽,祝小孩學習進步,成年人互祝平安吉祥賺大財。客人來了大桔,主人家的茶几無一不例外擺放著四個大桔,果盤上有擯榔(今用橄欖代)、糖果、杏仁等等,每一樣都有獨自的涵義。

當然,二杯工夫茶硬虎著食,者走唔去,食了做泥呾(dá),正來。(意思是:兩杯工夫茶是一定要喝,這跑不了,喝完了該怎麼聊再怎麼聊。)

到了初四,天庭「常務會」閉幕,諸神歸位,又要祭拜了。以前有在在灶前添稻草的習俗,現在沒什麼稻草的,個別有心的就放了個煤氣罐。做生意的,也在今天再次開市。

初五是分管五穀的「五穀爺」生日,稱「五穀爺生」,同樣也要備辦祭品,以:「求五穀爺保佑合境五穀豐登!」這一句話,可不容易念哦!最起碼首尾兩個字都要拉長音,也就是:「求~五穀爺保佑合境五穀豐登~!」

初七時,個別地方有食一種叫七樣菜的習慣。傳說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女媧氏開天闢地,第一日作雞、二日作狗、三日作豬、四日作羊、五日作牛、六日作馬、七日作人,因而把初七稱為人日。人日必須食一種用七樣青菜作成的餅食,往後沒作那些餅而直接食七樣菜。潮汕地方把七樣菜在鍋中煮熟後於中午吃,稱「七樣羹」。有俗語怎麼說的:「七樣羹,七樣羹,食了變後生。」這七樣菜一般取蘿蔔、厚合菜、蔥、大蒜、韭菜、芹菜、春菜。因為蘿蔔取「清白」;韭菜俗稱久菜,與春菜一樣取「長年回春」;蔥取「聰明」;芹菜取勤勞;大蒜、厚合取「諸事合算」。在吃前長輩總要說:「闔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聰明勤勞,諸事合算,百事無忌。」一樣不是很容易念的。

初九是「天公」生日,也要備辦祭品,以求一年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至此,在道別聲中,春節就算過去了,下一個大的節日,要等到清明。

不論是在哪一年,不論是重生後還是重生前,我過的春節中沒有一個是不繁瑣的,大家也都樂此不疲,特別是小孩子,最喜歡春節。除了新衣服之外,關鍵是有超過平時零錢好幾百個百分點的壓歲錢!小時候大家共同的夢想就是:老爺保佑夜夜廿九夜。

帶著僅甚至的50塊零花,我和弟弟在正月初八被爸爸載著去上學了。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刻開始,寒假結束。

(寫本章節時,我謹表示崩潰!潮汕語言究竟是跟普通話差別天跟地啊!那麼多的偏僻字在潮汕話中幾乎都是常用詞,我會說,就是打不出來!嗯,還有,本篇是本人具體回憶99年南溪呂家春節前後的回憶錄,寫實度95%,系參考型原創,轉載請注明。)

            
            

COPYRIGHT(©)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