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097/coverbig.jpg?v=91e68cf03c19fe7eb1f17f52e6838977)
淮河之戀——情人灣
引子
「站浮山,望五河,五河五道河:淮,澮,淙,潼,沱。」這首童謠,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至今。淮河,這條古老的天然河流。在中國的版圖上也算得上是小有名氣的。她是一條內陸天然河流之一,也是五條河流中之首。發源於桐柏山脈。是世代淮河兒女的生命源泉。但是,她也禍害著許多自己身邊的兒女。
解放前,經常洪水氾濫,在加上戰亂年代。人們過著一種顛沛流離的乞討生活。多少人流離失所淪落他鄉,多少人拋屍荒野流落街頭。形成一副慘不忍賭的淒涼景像。
解放了!毛主席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兩岸百姓紛紛響應。百萬民工風起雲湧,他們用自己的肩頭,拿起手中的鐵鍬推起小車。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治淮隊伍之中。以一種頑強的毅力,採取了肩挑、人抬、車子推的辦法,硬是築起兩道大壩。終於控制了水患,使禍害多少代人的這一大水怪,被治理的服服帖帖。又被人們所控制利用。由原來一片汪洋的河灘地,現如今成為了旱澇保收的天然糧倉。
緊接著,國家動用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學校辦工廠。由原來的解放初期,一個村莊找不出兩個有文化的人。如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人們不僅學習本國文化。而且還學了外文。按照當今說法,這叫與國際接軌。當今的中國不僅僅走向世界,而且還成功地實現了太空行走的夢想,使得各方面的人才,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然而,就在國家富強的背後,站立著一支不可忽視的主力軍。那就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大型的跨國公司。以及奮勇戰在各行各業廣大民眾。也就在眾多的民眾之中,他們大多都是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力,也就是現在的一一農民工。他們充當著各種角色,奮戰不同的行業,演藝著五彩斑斕的絢麗人生。
然而,也就在淮河下游,有一個地名叫——情人灣。這個村鎮坐落在淮河北岸,在地圖上是找不到的,就是這個不知名的小鎮。那裡有機關,學校,醫院和鄉鎮企業。總之別的鄉鎮有的,這裡都應有盡有。村鎮背後,是農戶整齊有緒的一排排養豬場,東邊,是鄉鎮工業園區,西側,是農戶集資新建的養雞大摟,在太陽的映照下顯得十分壯觀。再後面是瀝青公路,路北是一條澇能排,旱能灌的總灌渠。再往後就是成方成塊的農田。
第一節
一個電話
常思遠其人,雖說長得相不出眾貌不驚人。但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舉止端裝談吐大方;性情豁達性恪開朗。讓你會莫名其妙地感覺到,在他身上蘊藏著許許多多的,可愛可親之處。如果與他相處久了,你就會發現他性恪外向,身上透露出一種豪爽之氣。為人忠厚,待人熱情。注重感情,樂善好施是個不折不扣地好男人。因此深得女孩子的芳心。他經常把自己比喻為玻璃人,是個透明體。所以,人們很容易接近於他很好地相處。
此人頭腦靈活,思路敏捷。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並指出:准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血氣方剛的他,便首當其衝地投入商海。《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戰歌。由於打拼的早一些,在經濟和生活方面顯得十分地富有。
如今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經營著父母留給他們的產業。並且接管著父親手中的事業,過著衣食無憂地幸福生活。完全稱得上小康之家。次子已經大學畢業,在上海一家大公司上班。為了避免和孩子們在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再加上大兒子建房結婚,二兒子上大學。幾年來,幾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他想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安度餘生。經人介紹在南方一個城市,找到一份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幹得也很好,就在他開心之時。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當初的一夜情卻引來了現在的麻煩。這不,剛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正幹得得心應手時。家中的一個電話搞得他神魂顛倒,如坐針氈。他只好向公司請了長假,回家處理這棘手的事。
他整理著簡單的行李,踏上開往北方的列車,返回了老家。一路上他那腦海裡,尤如現在列車外景一樣,閃閃而過:到家後老婆能夠理解,孩子,家人以及左鄰右舍,他們會怎樣看我?鄙視、指責、厭惡、還是冷嘲熱諷?他都——想過。沒辦法,醜媳婦總得見公婆,該面對的,總是要面對。但他又轉念一想,常言道:只要青天做了主,不怕浮雲跑滿天。既然老婆都能理解,那自己還有什麼好顧忌的呢。再說了當初如果沒有老婆的成全,我常思遠哪裡會有女兒呢?如果沒有老婆的成全,又怎麼會引發出,今天孩子的認祖歸宗?既然孩子來認我,想必是她母親楊婷遠一手安排的。否則的話她怎麼會找上門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就能在短期內,又見到我日思夜想,苦苦期盼二十多年的小妹妹一一楊婷遠了。
想到這,他由原來的顧慮重重,變成為一種熱切地期盼。此時的心情放鬆了許多。但是,他又想婷遠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卻杳無音信。說不牽腸掛肚那是假的。這些年來,他始終堅守著,老婆約定和對楊婷遠的那份承諾。具體他們是否兌現這份約定,又是否遵守了那分承諾,暫且不提。你知道他們許下的是什麼樣的約定?又是怎樣的承諾?且接著往下看。
第二節
你就是我們家的一員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未的一個夏天。常思遠的莫逆之交,鐘長鳴頂著烈日騎著摩托車,興致勃勃地來到常思遠的棉田邊。見他夫妻倆在給棉花修剪枝杈。個個手腳是那麼嫺熟,神情又是那樣地專注。在他們眼裡,仿佛這個世界上,什麼都不存在似的,只有棉花。就連鐘長鳴走到他們面前,居然都沒有發現。
「嫂子,我找你和大哥商量件事,」鐘長鳴突如其來的一句,嚇得常思遠老婆打了個寒顫,口中罵道:「該死的傢伙,嚇死我了。你是從哪冒出來的,連一點聲響也沒有。」
他看到常思遠的棉田裡掛果如此之多,不由地感歎:難怪父親常說,學回羊角瘋,過河不要錢。常思遠在生產隊,這些年來確實掌握了一整套的植棉技術,小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鐘長鳴回想起吃大鍋飯的年代。那時候這地方就有傳統地種植棉花的習慣。並有專業人員指導。每個生產隊都有棉花專業隊。那時的主要經濟,來源於棉花生產。當時是以生產隊為一個小單位。他和思遠剛剛才學校返回家中,就投入了農業生產第一線,走於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決心紮根農村幹一輩子革命。做好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一整套的理論高調。這些,也正是當代年輕人的奮鬥目標。
到了生產隊常思遠被安排在,棉花專業隊中擔任隊長。我便和其他人一樣,每天從事著繁重地生產勞動。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調生活。而然,思常遠就不同,他白天在棉田,晚上在燈光下,不是看農業科技,就是在尋找致富資訊或者學習文學創作。生活過得是那樣地充實。
可是,當時在我和其他幾個同學看來,認為他很傻,在學校的那段光陰,都是虛度過來的。現在還那麼去刻苦學習有什麼用?因此,我們常常去取笑他。
有一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農業廣播學校,授課陪訓班。他得知後,硬讓我和他一道去報名參加。我死活不幹,還是那套死理:‘在學校我都不好好學習,現在學還有什麼用?’說了一整套的歪理邪說。後來,他報了名而我沒有。他學了很多農業科學知識。並且獲得了國家頒發的證書。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農業科技人員。而我成為一個不學無術,虛度光陰的無用之人。
現在的常思遠是縣鄉兩級,青年突擊隊標兵;縣勞動模範;個體經營戶先進代表等。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想到這,雖然生活上說得過去。可是,常思遠相比差距就大了許多。難怪常思遠會經常罵我,只會賣弄一點小聰明。
「嫂子是這樣的,我和思遠的一個同學楊志遠。他的妹妹進入中學,想找一處離學校比較近一些借住。我家住房你們是知道的,因此,我想到你家比較寬鬆些。能不能讓他妹妹在你家住下。」夫妻倆聽後便爽快地答應了。「這樣,天也不早了,菜我也買好了,你和嫂子一道到我家聚一聚。楊志遠還在我家等著咱們呢!我就先走了。」鐘長鳴高興地說。「不必了我們也回去,讓你嫂子回家做飯給孩子們吃,我去就行了。」長鳴回答道。
事隔了好多天,楊志遠領著妹妹。帶著鋪蓋和鐘長鳴一道,來到常思遠家。志遠首先引見道:「小婷這是常思遠以後就叫大哥,這是嫂子。小妹小不懂事,以後有什麼事只管讓她做,不要寵著她更不要見外。」楊婷遠——叫著,並且很有禮貌地鞠個躬。當她叫常思遠時,偷偷地看了常思遠一眼,羞澀的臉頰泛起一絲紅暈,具體想什麼只有她本人知道。或許是孩家的本能反映。常思遠似乎也有所查覺,只是不好言語罷了。
小姑娘長得的確標緻,剛滿十六歲就像個大姑娘。體格豐滿眉清目秀。雙眉之間還長著一顆小小的朱砂痣。說起話來聲音不是很高,屬於靦腆型的內向女孩。哥哥把她安頓好後,又說了好多客套話便與鐘長鳴一起走了。
楊婷遠到了常家也有一段日子了,他們的家人都很喜歡她。特別是思遠老婆,拿她如同親姐妹一般。她看到婷遠每天放學回來,首先輔導倆個孩子做課外作業。把晚飯做好,等他們回來。然後在做自己的作業。有時,禮拜天還不回去幫助他家做些家務事,或者,到菜園去拔拔草,間間苗很是勤快。
吃飯時,她看到嫂子碗裡的飯快吃完了,就給她添上;看到思遠吃完也是如此。常嫂看到這樣心裡很過意不去,真誠地對婷遠說:「婷遠,以後你就是我們家中的一員,不必那樣客氣,更不要那樣拘束。」聽了嫂子地話,她不好意思地看了常思遠一眼。常思遠示意地點點頭他好像想說什麼。快嘴常樂他也學會了查言觀色,也許是為了討好婷遠托口道:「放心吧!爸爸人挺好的可疼媽媽了。以後啊爸爸也會疼你的。」聽到小傢伙這麼一說,婷遠的臉羞得彤紅。常思遠的筷子砸在他地頭上。「就你嘴快,飯也堵不住你的嘴。童言無忌,童言無忌。婷遠你別往心裡去。」常思遠向她賠了個笑臉。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未的一個夏天。常思遠的莫逆之交,鐘長鳴頂著烈日騎著摩托車,興致勃勃地來到常思遠的棉田邊。見他夫妻倆在給棉花修剪枝杈。個個手腳是那麼嫺熟,神情又是那樣地專注。在他們眼裡,仿佛這個世界上,什麼都不存在似的,只有棉花。就連鐘長鳴走到他們面前,居然都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