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霸天下
img img 三國之霸天下 img 第6章 機會來到
6
第21章 南下平亂 img
第22章 認祖歸宗 img
第23章 許婚張寧 img
第24章 少走兩步 img
第25章 求職太守 img
第26章 狸貓認門 img
第27章 力勸皇後 img
第28章 冷宮驚聞 img
第29章 宋卿往事 img
第30章 冷宮變故 img
第31章 招攬猛將 img
第32章 巧得智將 img
第33章 內政人才 img
第34章 朱門酒肉 img
第35章 啤酒問世 img
第36章 啤酒換將 img
第37章 童淵弟子 img
第38章 結交衛家 img
第39章 開始剿匪 img
第40章 張任獻計 img
第41章 正妻王綿 img
第42章 起義之前 img
第43章 泄密之因 img
第44章 何進表現 img
第45章 四路討伐 img
第46章 神箭立威 img
第47章 失之交臂 img
第48章 戰局平衡 img
第49章 將帥之才 img
第50章 峽谷伏擊 img
第51章 皇甫義真 img
第52章 一死一俘 img
第53章 坑殺俘虜 img
第54章 火攻之計 img
第55章 相見恨晚 img
第56章 分兵進攻 img
第57章 戰局變化 img
第58章 誘敵劫營 img
第59章 兄弟保重 img
第60章 絕妙計劃 img
第61章 張角後手 img
第62章 濮陽僵持 img
第63章 四面攻城 img
第64章 陷陣精兵 img
第65章 犯言直諫 img
第66章 忠義卜已 img
第67章 廣宗易帥 img
第68章 卑劣手段 img
第69章 敗局已定 img
第70章 急功近利 img
第71章 皇甫兵敗 img
第72章 張角託孤 img
第73章 廣宗使者 img
第74章 深入虎穴 img
第75章 刀下留人 img
第76章 局勢變化 img
第77章 平定黃巾 img
第78章 美女間諜 img
第79章 袁術刁難 img
第80章 脫身之策 img
第81章 威震北海 img
第82章 險些喪命 img
第83章 公孫毒心 img
第84章 月夜攬才 img
第85章 北海蟄伏 img
第86章 絕世猛將 img
第87章 管亥犯境 img
第88章 虛實之間 img
第89章 一統青州 img
第90章 美人來到 img
第91章 曹操夫人 img
第92章 蹇碩之亂 img
第93章 陳留欒氏 img
第94章 驚世祕聞 img
第95章 又一嶽丈 img
第96章 啞女貂蟬 img
第97章 貪心不足 img
第98章 貂蟬姐姐 img
第99章 嶽母公主 img
第100章 婦人壞事 img
img
  /  4
img

第6章 機會來到

從這一天開始,樂平郡多了一個乞丐,這個乞丐只有十三歲那麼大,一身衣服破破爛爛,衣不蔽體,說是一個乞丐,但是手中卻沒有任何的碗、鉢之類的用以乞討的東西,只是在背上有一卷破涼席,從未放下過,更爲奇怪的是這個少年乞丐就連睡覺也從來不用這個涼席,而是緊緊把它抱在懷中,這個乞丐就是楊喜。

自從在樹林中,褚蘭將自己最寶貴的貞操獻給了楊喜之後,楊喜更是感到身上的責任之重,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對於貞操的概念是分爲兩種的,一種是在乎,一種是不在乎,說到這裏很多讀者可能要說了,楊老三,你這不是廢話嗎?不是。

這兩種便是妻和妾的區別,古時候的人娶妻的時候,自然要求很嚴,和現代人開放的思想不一樣,妻長得可以不是很漂亮,卻必須是處女,而且必須是門當戶對。但是,對於妾,要求就沒那麼嚴了,但是有一點,妾的長相是絕對差不了的,至於是不是處女就不那麼重要的,甚至於可以是歌。

褚蘭的這次奉獻是對楊喜充滿了無限的信任,相信楊喜一定會回來迎娶自己的,但是這也是一個,而且這賭注太大了,關系到褚蘭一生的幸福。如果,楊喜沒能及時回來,褚蘭也只能給富人作小妾,愛情對她而言就會變得遙不可及。

由於舉國大旱,並州又發生了蝗災,使得楊喜一路的乞討是那樣的艱難,沒有一頓吃飽過,更多的時候是餓着肚子。但是,楊喜卻從來沒有後悔過這次的決定,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找到機會的。

果然,機會眷顧了楊喜,地點就在樂平郡的治所沾縣。楊喜是在一個月之後,才進入沾縣的,沾縣畢竟是樂平郡的治所,所以開倉放糧的時間比較長,當楊喜到達沾縣的時候,發現了無數的難民都聚集在這裏,每日等着官府的救濟。

楊喜來到沾縣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爲了官府的救濟,因爲這種救濟只是暫時的,並不能長久,而且一旦蝗災過去,恢復生產,這些難民都將會回到家鄉,那時候楊喜將會無處可去,所以楊喜要進入太守府內,哪怕就是做一個下人。

經過近一個月的等待,機會終於到來了。

這一次是難民的一次暴動,沾縣每日分發的糧米數量多,使得周邊縣的難民蜂擁而至,由於難民的數量與日俱增,而每日的糧米卻是一定數量,是根據沾縣在冊的百姓的人頭數進行分發的,這便出現了粥少人多的現象,不是說每個人都能領到糧米,總是會有些人排隊到了之後,糧米已經分發完了。

這是因爲外地難民的進入搶了本應該屬於本地難民的救濟糧米,所以每日都會發生當地的難民和外地的難民之間爭搶打鬥的現象。但是,這一次的規模卻是很大,竟然是數千人,而且不知是在誰的鼓動下,難民竟然停止了爭鬥,達成了一致,竟然要到太守府內搶糧。

好在官兵的及時到達,才制止了這次的暴動,但是經歷了這次的事情之後,太守王博對於這些難民也產生了一絲的恐懼心理,本來王博準備繼續到今年莊稼收獲之後才結束這次周濟,但因爲這次的事件,使得王博狠了狠心,決定提前結束周濟。

由於還沒有完全準備好,王博便命人嚴密封鎖消息,但是,這個消息還是傳了出來,這一下在難民中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由於太守府有層層的官兵把守,難民並沒有像上一次那樣衝動,而是選派了幾個代表要進入太守府和王博理論,雖然仍然有人在暗中鼓動。

一共是六名六旬左右的老人,就在這六個老人將要進入太守府的那一剎那,楊喜不知從那裏冒了出來,突然出現在了太守府門前。楊喜伸手抓住了一個老人的手,那名老人微微一愣,看了看楊喜,楊喜滿臉盡是哀求之色,低聲對這名老人道:「爺爺,就讓我陪您一起進去吧。」

這名老人見是一個孩子,也不在意,點了點頭,反手將楊喜的手抓在手中,領着他一起向太守府走去。守衛看到突然多出了一個孩子,正要問,這名老人已經搶着回答:「官爺,小老頭的身體不好,這是我的孫子,是來攙扶我的。」

那門衛被這一聲「官爺」叫得有點飄飄然,又見楊喜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於是便揮了揮手,沒有阻攔。

自己決不能再走出太守府的大門,楊喜一路之上暗暗對自己說,這是自己唯一的機會了,一定要把握好。

在大漢的十三州當中(交州現在還不屬於大漢的管轄,所以加上司隸地區只有十三州),並州由於地理位置和和羌胡接界,經常發生戰爭的原因,經濟狀況一直都是十三州當中最貧窮的,並州的官員大多都是得罪了十常侍而被貶過來的,丁原如此,王博也是如此。

所以,樂平郡的太守府規模並不大,還比不上冀州一個大縣的縣令的府邸。但是,即便如此,這裏的一切已經很讓楊喜很驚訝了,來到漢末不知不覺有五年的時間了,五年來一直生活在貧窮的鄉村,此刻乍然見到太守府內的景象,楊喜覺得這裏簡直就是天堂。

六人到達客廳的時候,王博已經在那裏等候了,王博約有四十一二歲的模樣,但額頭間已經隱隱有了一些皺紋,雙眉緊蹙,神色間更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見到管家將難民的代表帶進來,王博一掃眉宇間的憂愁,眉頭也舒展開來。

見到後面跟着的楊喜,王博不覺愣了一下,隨即便反應過來,沒有說什麼。

這時候,六人也向王博一起見禮:「草民等見過大人。」

王博端坐不動,僅僅是手一揮道:「諸位不必客氣,看座。」

「謝大人。」六人齊聲道。

禮畢之後,六人便各自找了一個席位坐了下來。由於原來只說是難民的代表只有六人,所以廳內只有六個席位,左右各三個,並沒有楊喜的座位,楊喜於是就站在了那名老者的身後。

坐定之後,帶領楊喜進來的那名老者首先站起道:「大人,今年全國大旱,還有蝗災,莊稼顆粒無收,若非大人開倉救濟,我等早已餓死,大人的活命之恩,我等時刻銘記,這一次能夠得見大人真容,小老兒便代表全體難民向大人拜謝救命之恩。」說完,其他五名老者也站起,六人一起站起向王博深深鞠了一躬。

然後,其他五名老者坐下,剩下那名老者繼續道:「上一次是由於受人挑撥,才發生了難民竟然要進太守府搶糧的事件,給大人造成了一場虛驚,我等心中甚是過意不去,再次老朽代表全體難民向大人賠禮了。」說完,這名老者再次深鞠一躬。

「但是,近聞大人因爲上次之事要提前結束周濟,老朽等人希望大人萬萬不可如此,否則這四萬多名難民將有半數以上將會餓死在此地,如此將有違大人當初放糧之初衷呀。」這名老者終於說出了此行的目的,而且看來這名老者是曾經是一私塾教師,說話竟是如此有板有眼。

王博聽了,眉頭再次皺到了一起,道:「非是王博不願再繼續救濟大家,實在是難民越來越多,沾縣的存糧已經不夠支持到玉米收成之後,還請各位鄉親能夠體諒王博的難處,動員大家各回各鄉吧,根據刺史丁大人的命令,各地都必須開倉放糧,以救濟災民,王博也早已按照刺史大人的命令,通令樂平郡各縣開倉放糧,難不成各縣並沒有遵從本太守的命令,但是據王博所知,各縣確實都在開倉放糧。」

在這名老者對面坐的一位老人起身道:「大人說的不錯,我們這些人來自樂平郡的各地各縣,據老朽所知,各縣也確實都在開倉放糧,只是每日分到手中的糧米根本不夠食用,所以我等才不得已才來到沾縣,還請大人明鑑。」

王博不由覺得奇怪道:「王博也曾派人到各地查看,每日每人分發的糧米和沾縣無任何區別,不知諸位爲何非要離開家鄉來到沾縣求糧?」

聽了王博的話,六名老人均是互望一眼,那名領着楊喜進來的老人道:「大人,據老朽從外地難民中得到的消息,各縣每日所分發的糧米數量尚不及沾縣的一半,許多人家雖每日能夠得到糧米卻仍舊有人餓死,所以大家這才背井離鄉來到這裏了。」

王博聽了,不禁和管家對望了一眼,眼神中盡是疑惑。

            
            

COPYRIGHT(©)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