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5/coverbig.jpg?v=a810a588a6e78d2988c96cf75cae3b01)
城外南方十裡開外,一行人從遠處而來,不過百來號人,一腳深、一腳淺的,踩在泥濘的道路上,歪歪斜斜的,苦不堪言,手裡還提著柴刀、木棍以及一些奇怪的農具,一看就是附近鄉村的民兵。
「大哥,你說大傢伙吃不飽穿不暖的,那麼辛苦,還要來討什麼逆啊?」
「就是啊,聽說侯將軍也是為了鄉親才造反的,我們應該去幫侯將軍才對啊!」
「亭長大人,不如我們回去吧,太累了,實在不想走了。」
走在前面的亭長年歲倒也不算太大,估摸著也就不惑之年吧,聽著身後吵吵鬧鬧,加上天氣陰沉,走了大半天路了,又餓又累,不禁心頭火起,回身罵道:「你們知道什麼?太守徵召我們去平叛,這是大夥兒的福分,等打下宛城,大夥兒吃香的喝辣的,要什麼有什麼。」
亭長見大夥不敢吱聲,臉色稍霽,肅道:「大家放心吧,太守,那得多大的官,聽他的還能錯得了。再說了,造反,那可是殺頭的大事,你們不想活了?」亭長見士氣不足,遂手指前方,又道:「前方有樹林,呆會過去休息一下吧。」
一行人終於有了點動力,不久來到樹林,稀稀拉拉坐下喘著氣,大多人都半躺著不肯再起身。
此時,樹林深處,趙文靜靜地看著他們,暗想:「這種烏合之眾,只要有精銳騎兵一次衝鋒,就可以沖散了吧?」
「曾頭兒,你且回去找關將軍。」趙文心生一計,命曾阿牛找到關興,告之如此如此。
曾阿牛領命而去,趙文也悄悄退出樹林,一人雙馬,風馳電掣直奔宛城。
清早,難得天色放晴,宛城城門守衛正愜意地深吸口氣,忽見一騎飛奔而至,征塵滿身,衣甲難辨,馬兒渾身是汗,鼻孔裡直噴著粗氣,顯然是長途跋涉而來。
「吾乃荊州趙文,速帶我等見侯太守。」來者正是趙文,他終於連夜趕到宛城。
守衛不敢怠慢,急引趙文拜見侯音。
太守府裡一番歌舞昇平的景象,幾個歌姬隨著節拍扭動著曼妙的身姿,翩翩起舞。
侯音身長八尺,粗曠的臉龐棱角分明,給人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聽得下人稟報荊州來人,哈哈一笑,「諸位,荊州肯施以援手,宛城可高枕無憂了。」揮手示意歌姬離開,與衛開並排下階迎接。
趙文拱手,「在下趙文,字載之,是關興將軍麾下曲督,奉命先行拜見太守。」
「噢,遠來辛苦,坐下說話。」
「君侯聞知曹賊暴戾,百姓苦不堪言,侯太守深明大義,舉宛城抗暴賊,決意支援,已向成都請戰,關興將軍率領兩百荊州精銳正在快速趕來,晚間可達宛城。」
侯音聽見趙文說起關興只帶二百人前來,臉上閃過一絲失望,趙文心知候音忌憚曹仁,又道:「隆冬雨雪交加,糧草兵器難備,大軍難用,而君侯已調兵遣將,只待成都將令,並布下疑兵,兵鋒直指襄陽,諒那曹仁不敢輕動。「
候音聞言心中大定,爽朗地笑道:「曹賊暴虐,百姓苦不堪言,君侯能派少將軍前來,足見高義。更兼君侯聲威震天下,曹仁匹夫怎敢輕動,只待春暖花開,兩下夾擊,大事可定。」
「侯太守切不可大意。一路過來斥候遍佈,料想曹仁或遣精銳一部突襲,如今城外民兵圍城在即,若等曹軍至,宛城危在旦夕!「趙文將路上見聞大致講了一遍。
襄陽城太守府議事廳,一將威風凜凜坐在中間,正是曹氏家族難得的帥才曹仁。近來曹操主力指向漢中,曹仁心知自己鎮守襄陽,就是許昌唯一屏障。關羽威名遠播,荊州數年厲兵秣馬,對襄樊虎視眈眈,在曹仁心裡最擔心的就是來自荊州的壓力,最痛苦的就是不知他何時發難。
正可謂怕什麼就來什麼,最近荊州大營調動頻繁。
曹仁揉了揉眉心,有些擔憂有些疲倦,旁邊一人身著青袍,卻是氣定神閑,滿不在乎地啜著茶,見曹仁憂心忡忡,微笑勸道:「將軍寬心,我料關羽必不會來。」
「哦?」曹仁登時身體傾向那青袍文人,「伯甯,快說說,這是為何?」
滿寵大笑,道:「將軍是關心則亂!試想那關羽忠義無雙,若無劉備將令,必不敢動。況且冬季行軍艱難,尤其是大型攻城器械難於運輸,襄陽堅城,就算關羽揮兵來攻又有何懼!」
曹仁舒了舒眉頭,迅即又皺眉心道:「若荊州故布疑陣,卻遣兵暗助宛城,那便如何好?」
滿寵笑道:「江陵距宛城甚遠,若關羽大軍如此,勢難掩藏蹤跡,將軍可半道擊之,縱關羽神武亦難萬全。如今宛城之變,實乃心腹大患,假以時日,侯音老賊紮穩腳跟,與關羽遙相呼應,恐河南再不為國家所有,為今之計,當速平宛城為好。」
曹仁問道:「如何才能速平宛城?大軍若動,萬一關羽探知,又該如何?」
滿寵神秘笑道:「將軍忘記宛城太守東裡袞了麼?「
曹仁恍然,「號召民兵圍城,都是南陽百姓,侯音自詡仁義,必不能下狠手,再有一支偏軍奇襲,侯音老匹夫只有束手就擒了。」
卻說宛城外,民兵開始明目張膽出現,而且越聚越多,城牆上的士卒也意識到不對,開始緊張起來,這時,候音帶著衛開、趙文以及其他相關人物踏上城樓,看到如此情況,個個神色凝重。
衛開眼看圍城之勢將成,不由急道:「侯太守,末將願領兵五百,出城驅散百姓,若不肯走,休怪我大開殺戒!「
「不可!「旁邊一人連忙阻止,」都是南陽百姓,切勿傷及無辜。「說話的年邁老者,叫陳仲德,倒不是南陽郡官員,而是南陽陳氏族長。
此言一出,應者如雲,皆道:「侯太守仁義,切勿傷及無辜。「
光武帝劉秀就出生於南陽,故南陽豪族林立,勢力極為龐大,雖然東漢末年有所沒落,卻也不容小覷。候音能起事成功,豪族功不可沒,而陳氏乃豪族之首,候音不敢輕忽,眉頭也不由皺起。
候音沉吟片刻,沉聲道:「吾等不願百姓受苦,故起事推翻曹賊在南陽的暴政,如今百姓圍城,卻不知是何原因?「
衛開應道:「宗子卿無故出逃,必是此人蠱惑人心,引百姓圍城!「
陳仲德搖搖頭,「宗子卿不過功曹,無如此聲望,其中應是原太守東裡袞作梗,借曹賊之勢,才能成事。「
候音回首溫聲道:「老先生所言不差,城下百姓,大多是南陽大族子弟,不如請老先生組織各族長老出城遊說,以解圍城之危。「
陳仲德搖搖頭,「東裡袞積威已久,又攜曹賊之兇殘,百姓不敢有違,吾等只怕無能為力。「
這幫豪族就是牆頭草,東裡袞苛政,他們敢隨候音造反,而今見不到荊州大軍支援,態度又曖昧起來。
候音不由得心頭火起,又不能真正得罪了他們,不禁眉頭皺起,無計可施,衛開更是無奈,罵道:「宗子卿豎子也,騙我們放了東裡袞,方有今日民兵圍城,翌日必將此兩人碎屍萬段。「
趙文暗暗搖頭,首次見識地方豪族的無賴,也不由對封建社會的管理頭疼不已。戰爭對豪族影響很大,卻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不管誰贏了戰爭,都缺少不了這些豪族的幫忙。他們掌握了文化和經濟,進而控制了地方政治。
候音揮手,驅散了部下,只留下幾個親兵,和趙文、衛開鎮守城樓,眼睜睜看著圍城之勢慢慢形成,卻依舊看不到東裡袞和宗子卿出現。
直到夜幕降臨,燈火四起,才見城下火光湧動,形成一個通道,一隊曹兵擁簇著東裡袞和宗子卿走了出來。
「侯將軍,別來無恙啊!「
東裡袞顯得有些得意,大聲笑道:「征南將軍重兵將至,侯將軍早降,或許還能活命。「
候音看到東裡袞小人得志模樣,又有豪族制約不能出兵,握劍的手青筋浮現,恨不得一刀剁了這廝,此時趙文向前一步,低頭高聲怒斥道:「曹賊暴戾無道,害苦我南陽百姓,枉汝為南陽太守,卻認賊作父,為虎作倀,有何顏面再回南陽?「
東裡袞色變,正要反駁,豈知趙文繼續罵道:「太守不過憐汝年老,不忍加害,汝亦承認錯誤,發誓不再為難南陽百姓,方放你歸家,豈知汝竟脅迫南陽百姓圍城,簡直不為人子!「
東裡袞氣得跳腳,趙文歇口氣又罵道:「欺壓百姓為不仁,恩將仇報為不義,反復無常為無信,為虎作倀為無德,不仁不義無信無德之人,有何顏面活於世上?「
「哇……」一聲,東裡袞噴出一口血,險些暈了過去。宗子卿連忙扶住,抬首罵向城樓,「今日口舌之爭有何意義?他日大軍壓境,摧平宛城不過反掌之間罷了。」
趙文一豎中指,罵道:「傻鳥,看我今夜就取你狗頭。」
候音看著趙文不雅手勢,雖不解其意卻感覺其俏皮爽快,稍露笑意又重皺眉頭,「趙將軍罵得好,可圍城之勢已成,難道要眼睜睜看著這廝叫囂?」
趙文笑道:「東裡滾匹夫威逼利誘大族子弟以脅迫我軍,殺則宛城自亂,守則困以待斃。侯將軍莫憂,我有一計,只需精兵五百可殺此賊,侯將軍安坐城頭為我掠陣即可。」